2007年7月25日

豐年海洋之歌

原載 O'rip 8
夜市菜車販賣的專輯

18屆金曲獎入圍了一張陌生專輯,歌手于嘉珍,阿美族籍,金欣唱片發行。為此有人抨擊,認為評審太過冷門邪僻。事實上,原住民音樂創作,長久來一直擁有自成一套的出版發行管道,于嘉珍、潘金松、夏國星、盧靜子等人,均可稱得這片領域歌壇的長青樹,有人接連灌錄了近40張唱片,有人平常在部落開設海產店,卻身為名聞遐邇歌手長達廿餘年。

其實早於一九九五年,水晶唱片何穎怡,即試圖重新勾勒這片原住民音樂論述,一系列「來自台灣底層聲音」的企劃,嘗試將原住民近代音樂史的整理詮釋,還諸原住民本身,異於過去民族音樂學者采集收錄民歌,特別著意仄律、講究正統傳承(1943年日籍音樂學者黑澤隆朝等人進行第一次民歌採集、六O年代許常惠、呂理政等前輩,展開台灣第二次民歌採集運動等),這些原本不被認為入流的,透過夜市攤子、部落菜車販售,盛行於部落慶典歌舞和卡拉OK點播曲等…凡此種種,竟神奇生動地讓我們進一步明晰聽見,重新拼湊普羅大眾長久陌生卻蓬勃的原住民庶民音樂圖像,讚嘆其旺盛生命力,何將日據時代以降原住民的創作歌謠,概分為教會聖歌、林班工作歌謠、那卡西情歌、救國團創作、民歌運動等幾大類,多樣的曲風變化、詼諧或自嘲的內容填詞、詠歎調等,透過這些音樂表現,儼然讓我們窺見一部原住民社會情境變遷的近代史。


豐年海洋之歌

時序進入七月開始,花東地區由南往北,稻田沸沸揚揚收割,穀物釀成新醅,海岸與縱谷的部落,緊接著邁入豐年祭典時節,炎熱避無可避。過去,這樣日子由祭司和長老們商議決定,各部落自有典故、祭儀、服飾,和歌舞…鈴鐺叮珮,並負感恩、除喪、慰藉、傳承、聯誼等功能。豐年祭前,需得眾多準備事宜,年輕男子齊聚會所,白天伐木結蘆,晚上練習吟唱祭歌,女子們則在家春米製糕、補綴衣裳…。

豐年祭舊稱Malikud或Malaliki,前者是團結過河,後者為手牽手圈圈跳舞,有些地方稱Ilisin,直接指節慶,Ilisin即為阿美語節慶的總稱。事實上豐年祭不該對比為漢語的「過年」,傳統阿美族社會,一年365日即有200多日置身祭典,不誇張,祭典本身就是年中行事,春耕夏紜秋收冬藏,舉行了A接下來B,B舉行完了之後是C,人們準確無誤與時推進,嚴冬感到春暖當夜,祭祀祖靈後即將粟種播下,田地開墾後青年男女齊聚跳舞,象徵性將田土踩實企盼粟苗快速生長,捕魚祭則在小米收割入倉後,捕鳥節提醒眾人換工團體互相犒賞,一年一度。

缺乏曆法記載下人們生活如此,祭典本身深具意義,後來有了曆法,卻逐漸觀光化了,官方強勢介入安排下,豐年祭變成豐年節,祭歌淪為迎賓舞,令人難免憂心,不再有迎靈、宴靈、送靈程序了,場面充斥剪綵、致詞、餐聚、散會,熱哄哄鬧非凡。

二OO三年,坊間出現一首豐年海洋之歌,這首歌迅速風靡各豐年舞場,成為大小部落熱衷的開場舞碼。令人訝異的,這算是阿美族民歌的卓絕傳播?編舞人員相濡以沫?

燠熱暑氣隨著太陽隱沒中央山脈另端而逐漸散去,燈光亮起,音響嗡嗡斷續地測試,上千人黃昏的時候湧進廣場。眾多準備事宜之後,海洋之歌節奏伊始,首先是一小段正式沈寂,領舞的舞者交疊手臂,跨步在前,腰微彎,旋律流淌出來…,嗣後舞者的腳跟翹起,後仰…,這是整首歌曲的魅力所在,四個八分音符過後,節奏明朗輕快起來,變成交踏地、跳躍地、繁複地、愉悅地各式肢體擺動,現場歡聲…。歌謠末了,舞者再次串成一排,攜手,微微前傾、後仰,彷彿方才發生的所有熱絡這時重新擱下,回復和緩的呼吸,一吐一吶,純淨月光。

海洋之歌其實提供了前後的兩段沈寂,呼吸俯仰,的確我們需要這樣的沈寂,現在的豐年祭程序,現在的阿美族處境,需要這麼一小段安靜,只有安靜沈寂,才提供了進步再生的力量。海洋之歌透露著這點,因為這點的魅力而擄獲人心。歌舞酒月,這首歌風靡了花東縱谷海岸大小部落,五年,或許更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