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8月31日

南路鷹向南

原載O'rip

夏衣還在身上,暑氣氤氳。

北方的鷹卻已乘著難以察覺的氣流,遠方小黑點般扶搖,扶搖移動,沿著山的稜線接近,待聽到翅膀拍擊聲響,身影迫在眉睫了…,卻頭也不回地倏忽通過,腳下的枝椏、才壓低的帽沿,伴隨著摒息後的驚呼,這些種種絲毫不引起他們分神,一隻、兩隻…百隻……千隻…。

像是破魔矢一般,遠方的巫覡執弓,直直地,千百道軌跡或交叉或跟隨,由海面蘭陽平原射入,沿著島嶼東岸,消失向恆春半島而去。

這是九月赤腹鷹族群,繽紛過境花東縱谷的壯麗場景。
目睹地點在花蓮鯉魚山巔。


過境的赤腹鷹族群動輒數萬、灰面鷲上萬隻,這些遠自西伯利亞烏蘇里、日本、朝鮮、華北的過客,為了渡冬紛紛南遷,散往東南亞各處島群,屆時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印尼、新幾內亞等地,均可見到他們散佈覓食的蹤影,而台灣的中央山脈兩側,則成了這些貴客們南遷北返路途必經的重要廊道。

這是一年一度島嶼的生態大事(同時也是鳥界盛事),每年入秋後,先有赤腹鷹的大批族群,延續到十月中,灰面鷲南遷…,期間各地鳥友紛紛自發設起觀察節點,在台灣西部,從北而南,依序有淡水觀音山、北投中正山、南港山、新竹虎頭山、埔里盆地、鳳山水庫…等;東岸則有宜蘭頭城、蘇花沿線、鹽寮嶺頂、壽豐鯉魚山、富里六十石、台東卑南山、知本樂山(唸一ㄠ、)等,兩股遷徙隊伍目標均是飛越巴士海峽,因此不約而同於前晚,集結於恆春半島一帶宿夜歇息。

鷹群們於午後陸續飛入恆春滿州上空,率先抵達的前鋒,三兩隻並不兼程趕忙出海,而是選擇於附近天空緩慢盤桓,越到夕陽黃昏,越密集的遍天飛鷹黑點交錯往來,場面一時蔚為奇觀,地上賞鷹的人群扶老攜幼、笑語喧嘩,有人比手勢噤聲、有人互相輪遞著望遠鏡、也有翻圖鑑的、數數字的…,賞「里德橋」上觀落鷹的人群,這時竟也成了另種樂趣。

等到夕陽下落夜色暮藹逐漸闔上,盤旋蒼穹的鷹群們,疏叢遠樹一隻隻紛紛下落休息,數百隻、數千隻灰面鷲、赤腹鷹們,就散落在四處闃黑的熱帶樹林裡頭,窸窸窣窣一夜。
隔日清晨,墾丁公園的社頂亭,則相對成了觀察起鷹的最佳地點,伴隨朝陽晨曦,一隻隻傲視鷲鷹,頭也不回地跨過島嶼南端的海岸線,往南洋諸島飛去。 ■

【赤腹鷹、灰面鷲 小檔案】
赤腹鷹——體長約28-32公分,翼長12-15公分,背部、尾部為灰褐色,腹部白色,與腹側、胸與脇側的淡紅褐色形成易於辨識的特徵,眼睛、腳和蠟膜為黃色。飛翔時腹部與翼下為白色,翅膀末端雨後緣為黑色。捕食小動物、昆蟲等,每年九月中旬過後,大量過境台灣,為數量最多的過境猛禽,隔年四月下旬過境北返。

灰面鷲——體長約47-50公分,全身上半為暗棕色,頭臉部為灰褐色,眼睛黃色,喉部有粗喉中線,胸部為整片赤紅有褐色縱斑,腳與蠟膜則為橙色。過境時以小型昆蟲、動物、鳥類為食。繁殖於中國大陸東北、朝鮮、日本等地,每年十月時南遷移棲至華南、台灣、菲律賓、東南亞一帶,四月清明節前後陸續北返,八卦山、大肚台地及附近山區為北返中途的歇腳站,而後沿海岸北上回到繁殖地, 因由南路而來,故有南路鷹之稱。

沒有留言: